人工智能计算中心需要适应人工智能“大模型+大数据 +大算力”发展的新形势
智算中心能够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产业的落地应用,从而带动各个产业的 提质增效。农业方面,2022 年《“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提出 到 2025 年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 27%的目标,智算中心可以提供数字农业专有 算法,为农业生产提供强有力的辅助,助力农业生产信息化目标的达成。工业方面, 智算中心可以为工业生产的多个场景提供算法和算力支持,提高生产效率。生活服 务业方面,智算中心可以为电子商务、智能家居、新零售、智能驾驶等应用场景提 供信息技术支撑,带动产业智慧化升级。此外,智算中心也可以为新业态提供基础 算力支撑,带动智能网联汽车、元宇宙、数字交易等新业态的发展。 经济效益方面,智算中心将助力人工智能技术带动相关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提出目标,到 2025 年,人工 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 4,000 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 5 万亿元;到 2030 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 1 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 10 万亿元。据 IDC 及浪潮信息预测,2020 年至 2030 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的年均复合 增长率达 20.9%、带动相关产业规模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25.9%。智算中心可为 人工智能技术的落地提供基础算力支持,带动相关产业增长。
社会效益方面,智算中心可集成各方优势,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智算中心在 提供公共算力基础设施支撑的同时,兼具产业“聚合器”和“孵化器”作用,能够 有效促进人才、资金、技术、数据等要素的联动,搭建跨行业领域的沟通平台,集 成政府、企业、研究院所等多主体的优势促进更多 AI 应用场景落地。此外,智算中心已成为构建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可帮助打造各种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广泛服 务于社会治理、智慧安防、移动支付等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方方面面。
目前我国各行业智能化水平较低,需要降低人工智能应用门槛。据中国科学技 术信息研究所等发布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发展白皮书 2.0》,目前我国 85%以上 的人工智能算力集中在互联网、公安行业,在教育、医疗、养老、环境保护、城市 运行、司法服务、交通、能源、制造等领域还没有得到深度应用,对公共服务、生 产、分配交换等社会治理、经济活动各环节的智能化水平提升作用仍待提高。未来 通用性大模型的开放可以加快行业模型开发速度,实现应用场景的快速复制。各地 也可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基于大模型结合本地优势产业,打造符合当地特色的产业 应用。
人工智能计算中心需要符合国家“双碳”目标的新要求
近年来算力基础设施的能效指标日渐严格。近年来国务院、工信部等多部门陆 续出台文件,不断规范数据中心的能耗管理和 PUE 值。据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智 能计算中心创新发展指南》,目前对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的 PUE 要求已从 2017 年的 1.5 降至 2021 年的 1.3 以下,国家枢纽节点平均 PUE 更是要求进一步 降到 1.25 以下。“东数西算”工程要求东部地区 PUE 目标不超过 1.25,西部地 区不超过 1.2,能效指标更加严格。
智算中心可以通过发展节能技术、算力调度等方式降低能耗,满足低碳发展要 求。近年来,得益于数据中心建设的统筹规划及制冷、供电技术的不断改进,智算 中心的平均 PUE 值已经有了较大改善。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等发布的《人 工智能计算中心发展白皮书 2.0》,2013 年以前,全国对外服务型数据中心平均 PUE 在 2.5 左右,而到 2019 年底,全国对外服务型数据中心平均 PUE 近 1.6, 实现质的飞跃。未来,智算中心建设可以着重发展高制冷效率的液冷技术降低制冷 能耗,并通过建设人工智能算力网络实现算力调度,继续提高算力设备使用效率。